發布日期:2022-11-28 瀏覽量:...
11月23日,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正式開館試運行!
研學之旅增見識,求真學識促成長。博達至成各部門員工懷揣學習進取的心自發前往成都自然博物館打卡學習!
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參觀學習自然博物館優秀案例,提升團隊技能水平與業務能力。他們或聽、或看、或讀、或嘆,用自己的方式開啟了一段探索自然、求真學識的奇妙旅程!
學習對象 成都自然博物館
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是中國西部首座以地學為主要特色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也是西南地區建筑體量最大的自然博物館。
位于成華區成華大道十里店路成都理工大學西側,建筑面積約5052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17005平方米。
博物館分地下一層、地上四層,設有“地質環境”“礦產資源”“龍行川渝”“恐龍探秘”“生命探源”“繽紛生命”6個常設展廳和2個臨時展廳。
擁有礦物、巖石、礦石、古生物等標本6萬余件其中不乏世界級、國寶級的精品。
探索自然 求真學識
大家都迫不及待打開這扇自然的大門,首先進入一樓,這里有地質環境和礦產資源兩個常設展廳,地質環境廳主要展示宇宙與地球的形成、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等內容。
來到成都自然博物館一定不能錯過的便是三大“鎮館之寶”,其中之一便是地質環境廳“隆昌鐵隕石”,這塊明朝時隕落到四川省隆昌縣的隕石“體重”有300多斤,是我國既有文字記載又有實物保存,極其稀罕的“天外來客”。
▲隆昌鐵隕石
礦產資源廳內展示礦產、礦物、寶玉石等自然資源的種類和特征,收藏品類眾多,還介紹了地質礦產演變過程,不僅能觀賞到這些美妙絕倫的奇珍異寶,還能一路探索大自然之源。
▲博達員工參觀學習現場
一樓主題展廳還有全國首創全3D浮雕模型融合魔屏技術的四川省地形沙盤,通過沙盤前的AR數字望遠鏡可以看到真實沙盤與虛擬現實疊加而成的成都平原數智模型。
看來大家都對展廳黑科技比較感興趣,在參觀互動中尋找著對今后策劃設計思路有利的靈感與線索。
▲博達員工參觀學習現場
大家步行至二樓進入龍行川渝廳,打卡了另一個“鎮館之寶”——“合川馬門溪龍”。
它威猛地站立在廳內,長達24米,真化石含量達80%以上的它,是該館最為壯觀的展品之一。
▲龍行川渝廳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
如果你對恐龍化石不了解,可以抬頭看到正面墻上,巨幅投影繪制了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向游客講述著馬門溪龍的一生。
猛犸象化石展區還有AR體驗屏,點擊屏幕上的骨架模型就能全方位了解動物信息,轉動AR顯示屏,讓攝像頭掃描骨架還可以觀看復原后動物的三維模型。
▲博達員工參觀學習現場
博物館三樓是生命探源廳、繽紛生命廳。在生命探源廳,還有第三件鎮館之寶一條來自1.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的魚化石“大竹重慶魚”。
除此之外還有如三葉蟲的爬痕、魚糞石、懷孕的魚龍化石、精美的五尖張和獸等小展品。
▲大竹重慶魚化石
繽紛生命廳則可領略生命的豐富多彩,可以近距離看姿態各異的小熊貓(標本),還有憨萌可愛的四川羚牛(標本)。
小熊貓
四川羚牛
這些場景在博達自然展覽館項目中經常會接觸,本次參觀活動大家都興致高昂,所到之處都要打卡留念,不僅用眼睛去閱讀,還用心去感受各個展項背后的思路。
研學之旅已完美落幕,通過此次參觀活動,大家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博達也將取其所長,補己所短,研究優秀的策劃思路與設計方案,通過不斷優化、探索學習創作出人性化、科技感、藝術性等兼具的優秀展館。
版權所有(C)四川博達展覽 技術支持: 狼途騰.人人幫